第569章 避难所(1 / 2)

‘深挖洞,广积粮’,这种事不单单中国人民干过,美国政府和人民也很喜欢,甚至可以说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高。

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让美国政府在国土内到处挖洞建避难所,有些大型避难所甚至可以容纳几千人长期生活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避难所大多被废弃。

大灾变发生时,由于政府和军队突然消失,这些不为人知的官方避难所并没有立刻发挥作用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还是有很多美国人找到了这些风水宝地住了进去。

巴尔的摩位于美国华盛顿首都圈,这个城市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。就在市郊的格拉尼特就建有一座大型的地下避难所。

在核弹洗地前的三个月,住进避难所的人是想尽办法改善居住条件。这些努力没有白费,避难所的人也因此大多得以幸存。

不过……。

“避难所的人很排外,他们生怕别人抢占他们的地盘和资源,因此拒绝任何人加入。我从巴尔的摩市逃出来时就曾经跟随同伴祈求加入他们,可他们直接用枪把我们赶走,毫不留情。我想他们现在也不会有什么改变。

你们如果要进入巴尔的摩的话,最好是在市郊有个安全的落脚点。现在交通不方便,钮马基特距离巴尔的摩足足有四十公里,太远了,格拉尼特距离城市圈的外围只有一两公里,方便多了。

我的意思是,也许你们有能力去跟避难所的人谈谈。毕竟野外行动也需要一个安稳的休息场所。”

尼雅说完抿了抿嘴,朝后退了半步。周青锋的目光则落在地图那个不起眼的地名上,格拉尼特其实连个村子都算不上,但如果哪里有个功能完善的避难所,情况又大大不同了。

“避难所有多少人?”

“不知道。”

“装备呢?”

“不清楚。”

“具体位置呢?”

“避难所的入口就在格拉尼特的浸信会教堂内。那座教堂是花岗岩的石质建筑,高大而坚固,任何靠近的人都会被教堂上的岗哨发现。”

一座坚固的教堂,一个大型避难所,一个进可攻,退可守的基地,确实比一个单薄的据点强多了。周青锋不禁大为意动,他转首跟卡特琳娜等人商议后,决定去这个避难所看看。

事不宜迟,决议下达立刻行动。周青锋留下二十名精锐嫡系在据点看家,用据点的车辆拉上一百多名据点内的士兵和居民做苦力兼炮灰,带着剩下三十多人开着突击炮和装甲车就出发了。

武力搜索车队的规模不小,足足有二十多辆车。一辆粗管子的btr-60打头,轻装甲的‘潘哈德’在两翼警戒,车轮滚滚,浩浩荡荡的开出据点。

只是由于马里兰州的野外植被茂盛,哪怕核冬天后也有大量枯死的树木阻拦,车队只能依靠地图和无人机寻找一些小路前进。这四十多公里的路上小心谨慎的跑六七个小时,上午出发下午才到。